近30年,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發(fā)生了明顯的變化,特別是相對發(fā)達地區(qū)和大城市,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大幅增加,而糧食的消費量明顯下降。這種膳食結構的變化減少了一些營養(yǎng)缺乏病的發(fā)生,如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病,鐵、鈣等無機鹽的缺乏病,但同時也增加了慢性疾病的發(fā)生。漯河職業(yè)技術學院副教授浮吟梅告訴記者,當脂肪供能超過人體能量總需要的30%時,心血管系統(tǒng)疾病和糖尿病等發(fā)病率會明顯增加。當然,能量攝入過多還會引發(fā)肥胖。
目前,很多人注意膳食的合理攝入,也注意攝入能量與消耗的平衡,減肥也已成為大多數女性的生活主題,但是做到能量攝入與消耗平衡,這里面有學問,其中有一個名詞——能量需要量。
能量需要量是指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能量,即能長時間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,具有良好的體型、機體構成和活動水平的個體達到能量平衡,并能勝任必要的經濟活動所必需的能量攝入。而對于能量消耗,不同人群、不同的食物有著不同的結果。
浮吟梅告訴記者,正在生長發(fā)育的機體還要額外消耗能量維持機體的生長。嬰幼兒、兒童、青少年生長發(fā)育所需的能量主要用于形成新的組織的新陳代謝,3—6個月的嬰兒每天有15%—23%的能量儲存于機體建立的新組織。嬰兒每天增加1克體重約需要20.9千克(5千卡)能量。孕婦的生長發(fā)育能量消耗主要用于子宮、乳房,即胎盤、胎兒的生長發(fā)育及體脂儲備,乳母的能量消耗除自身的需求以外,也用于乳汁的合成分泌。
另外,食物的熱效應不同,它消耗身體的能量也不同。浮吟梅告訴記者,食物的熱效應也稱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,指人體的攝食過程中引起的能量消耗額外增加現象,即攝食后經一系列消耗、吸收、合成活動及營養(yǎng)素和營養(yǎng)素代謝產物之間相互轉化過程中的能量消耗。不同食物或營養(yǎng)素的熱效應不同,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最大,約相當于本身產熱能量的30%,碳水化合物為5%—6%,脂肪為4%—5%。成人食用普通混合膳食,每日食物的熱效應約150千卡,相當于基礎代謝的10%。
1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中食網” 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食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食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 “來源:XXX(非中食網)” 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:2427031969 郵箱:2427031969@qq.com。